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淮南市“学科名人”、创新之星,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发表论文共32篇,1篇SCI论文,3篇EI论文,出版专著3部……这些荣誉的获得者是集团公司2019-2020年度标兵、平安工程院公司煤矿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工程实验室沉陷治理技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室直属党支部委员安士凯。
“这次获得集团公司标兵荣誉,是企业对我工作的一种肯定,更是一种鞭策。我要将荣誉的力量转化为行动,在工作岗位中实干担当、发光发热。”安士凯坚定地说。
优秀源于不断学习,先进来自不断进取
“搞科学、做学问,要‘不空不松,从严以终’,要很严格地干一辈子工作。”这是激励安士凯工作的座右铭,也是他对科研工作的态度。“85后”的安士凯谈吐优雅、言语间诙谐幽默,但对待科研工作却有着深学笃行的精神与严谨务实的态度。
2011年,安士凯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地质专业,学习期间,因对专业的热爱,安士凯一直关注煤炭资源与地质环境学术研究。“煤炭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但地质环境因素又充满不确定性,这就需要科研人员努力学习解决难题,以保障煤炭资源可以顺利开采。”这是安士凯在研究生期间所探讨的专业主题。
参加工作后,安士凯一直在煤矿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工程实验室从事技术攻关工作,以解决煤矿地质环境领域的技术难题为目标,在矿山开采沉陷治理、矿山生态修复、矿井水处理等工作领域进行科研工作。
每次遇到难题,安士凯都非钻“牛角尖”不可。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安士凯经常遇到一些创新性、挑战性的难题,当时他正在研究淮南潘谢矿区采煤沉陷机理和沉陷预测模型,而潘谢矿区的地质条件和煤炭赋存条件有明显的特殊性。为了进一步确定理论分析结论、物理模拟数据的准确性,安士凯多次查阅相关期刊文献,并向母校的教授学者们请教。
工作期间,安士凯完成“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课题《两淮煤矿沉陷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高潜水位非稳沉采煤沉陷区生态安全与环境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安徽省发改委项目《安徽省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规划(2017-2021)》、集团科研项目《泉大资源枯竭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研究》、《淮南矿区采煤沉陷机理研究及沉陷区预测》等项目的研究工作。
从未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也未有唾手可得的成绩
“2013年后,我们经常驻外开展科研技术服务工作,在外服务不仅要展现咱们技术服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也要展现咱们淮南煤矿人不怕吃苦的精神,更要体现咱们集团的担当和责任。”安士凯说。
那几年,安士凯在去内蒙、山西、贵州等地的煤矿做科研技术服务时,废寝忘食、熬夜加班是常态。在内蒙工作期间,冬日户外零下20度,为了做好采煤沉陷监测的任务,安士凯在户外一干就是半个多月。不仅如此,熬过严寒,又到酷暑,夏季高温难耐、蚊虫叮咬更是常事。
谈及《两淮矿区采煤沉陷区水循环机制及水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这项科研成果,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的背后,是无数的难题和汗水的默默付出。
“当时研究这一科研项目时,资料收集、工程量难度巨大。”安士凯说起这项研究时感触很深。该项目研究范围非常广,涉及淮河流域中游约4000平方公里,涵盖了气候、水文、水利、地质、土地、经济、测绘等多领城多行业,资料收集难度大,要做出一个科学完整的大水循环,囊括了地下水、降水、湖泊水、河流、还有沉陷区积水,工程量巨大。那段时间,只要找寻安士凯的身影,他一定是在现场、实验室或者在研究图纸。
功夫不负有心人,作为主要参与人员,这项技术首次实现“河道-沉陷区-地下水”水循环与煤矿区“干湿沉降-坡面迁移-河道汇入”水环境两大系统耦合模拟;研发出采煤沉陷积水区的水环境监测方法及装置;提出了预防及治理采煤沉陷区水体污染的技术,在《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淮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和国家《引江济淮工程规划》等规划中得到了应用。
典型是最好的教科书,榜样是有形的价值观
“2020年同时启动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4个资质的申报工作,这为更好地服务于集团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安士凯说。
为推动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着眼集团公司地质环境治理任务。安士凯根据上级安排部署,主动承接起《淮河能源控股集团环境保护规划(2021-2025年)》编制,开展《淮河能源控股集团“十四五”绿色发展及资源综合利用课题研究》。
为助力集团公司环保管理,安士凯和同事们对集团公司各产业单位全面开展生态环保评估工作,作为环保评估组一员,针对环保基础管理、辐射安全管理、危险废物管理等方面,安士凯秉承着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深入调查,为集团公司环境保护工作的决策和部署提供技术支持,对提升环境保护工作质量形成有力的保障。
“不管我们身处什么岗位,无论职位高低,无论能力大小,只要立足本职、努力奋斗,就能在最平凡、最普通的岗位上创造更大的价值。”安士凯说道。(贾智玮)
获奖感言:
荣获集团公司标兵荣誉称号,我倍感激动和自豪,这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激励和鼓舞,让我更加充满信心去开展科研攻关,解决企业生态环保工作面临的技术难题。
下一步,我将坚持高目标引领,开展好闭坑矿井生态环境治理、矿区地表沉陷等相关课题研究,取得创新性技术成果,解决实际难题,同时扎实做好生态环保评估工作,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环保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