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本良是工程院工程中心瓦斯治理与利用标准研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毕业于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工作10年来,他扎根煤矿,经常深入生产一线,坚持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逐渐成长为企业的一名青年科研骨干。2020年10月,获得安徽省“538英才工程拔尖人才”荣誉称号。
不畏艰险 深入一线解难题
2011年的夏天,刚刚走出校园的陈本良就来到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从事科研工作。随后的半年时间,陈本良系统地学习了淮南煤矿先进的瓦斯治理技术,对瓦斯防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更深入了解瓦斯防治难题,他主动申请调入驻外技术服务项目部。在项目部期间,他与同事一起,为所服务的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开展瓦斯治理技术服务,合作矿井杜绝了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瓦斯超限次数降低80%以上,其中一对矿井还被评为“全国煤矿瓦斯治理示范矿井”。
在驻外技术服务期间,为了摸清煤与瓦斯突出前兆信息和突出预兆,哪里突出危险性大他就跑哪里。“我记得在聚隆煤矿某煤巷掘进考察期间,发生了一次瓦斯动力现象,高压气流直接把我‘拍’趴下了。”陈本良回忆道。但这些困难险阻不仅没能阻止他继续做下去的决心,他坚持收集了大量资料。在提高自身对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的深刻认识的同时,为服务矿井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提供准确详细的指导。
2017年,陈本良被评为“课题长”,开始主持煤炭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热心肠的他将自己掌握的瓦斯治理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委托矿的工程技术人员,得到了合作企业领导和职工的高度评价,都对他赞赏有加。他负责项目的研究成果被载入纪录片,还多次应邀到矿上做专题报告,提高矿井防突水平和现场管理能力。
勤于钻研 科技创新结硕果
作为企业青年科研人员,陈本良长期以来在研究煤矿瓦斯防治技术和技术服务一线努力着,理论扎实、业务精通、现场经验丰富都已渐渐成为他身上的标签。
得益于自身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近年来,陈本良先后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参与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参与编写出版国家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煤与瓦斯共采》1部。
在《煤与瓦斯共采》国家级教材编写的2年时间里,陈本良广泛收集技术资料,浏览参考文献数千篇,熬夜加班是常态,最长的一次他连续熬夜一个星期。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编制期间,他远赴山西、重庆等大型煤层气开发企业现场调研,收集了全国18个煤炭生产省份和31个瓦斯抽采利用重点矿区的资料,摞在一起有半人高。煤矿安全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资金报告编写期间,他与同事以及相关技术专家,连续十天十夜在公司加班,困了就趴桌上打个盹……
功夫不负有心人,陈本良以勤奋好学的态度、刻苦钻研的精神,在近几年里获得多项科研成果奖励,包括平顶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煤炭工业专利三等奖1项等,同时,他还参与编写出版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1部,申报获批标准3项,发表学术论文12篇,申请和授权专利9项,先后主持承担煤炭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5项,为合作企业解决煤矿瓦斯防治难题。
2018年,陈本良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安徽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继续从事煤矿瓦斯防治研究方向,以更高的理论水平和精神风貌践行好“为煤矿谋平安”的光荣使命与责任。
不忘初心 尽心守“大家”平安
“我上大学时学的是安全工程专业,对于我们专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把所学知识全部应用到煤矿安全生产中,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这就是我们的初心使命。”
陈本良不止一次地表示他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跟家庭的支持是分不开的。2017年,陈本良的孩子出生了,那时的他却开始了长期出差在外的工作状态。最多的时候他要同时负责5个科研项目,这些项目还大都分布在不同的省份,有时候甘肃的项目刚安排好,就要马不停蹄地跑去湖南、山西,最长一次出差时间长达两个多月,很少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家庭,家里的大事小事都是妻子一个人操持着。
“我的亲人从未有过怨言,集团公司给了我们收入,帮助我们成长,这些都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只有‘大家’好了,我们这个‘小家’才能更幸福。”陈本良表示。
多年来,陈本良以出色的成绩完成了组织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充分发挥拔尖人才在煤矿安全技术上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为我们搭建了这么好的发展平台,作为青年科研人员,我们只有把自己全心全意地奉献给企业,与企业同发展同共进步,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马静冉 王雪松)